当消费互联网用6小时人均日使用时长重塑生活,当700万辆网约车把出行服务效率推至99%,生产端也迎来自己的“变革时刻”。新华三集团副总裁、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赞在杭州新华三未来工厂提出——“工业互联网正在进入2.0,核心路径是:智能工厂×数智平台。”近日,新华三首次系统披露了如何把八年实践压缩为一张“价值落地路线图”,也首次提出“工业智能体”将成为中国制造下一个规模复制的新范式。
新华三集团副总裁、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赞发表主题演讲
“联接”是第一性原理,AI不是来“锦上添花”
“工业互联网解决的是联接和数据的问题,但是联接和数据并不代表决策效率的提升、决策的正确率提高。”刘赞指出,“在这个基础上,必须有能够驾驭这些数据的人和有经验的人,或者说高智的、高经验的智能体。”面对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成本上升、竞争加剧等挑战,新华三提出了以智能工厂和数智平台为核心的战略方向,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。
“联接是工业互联网的第一性原理;没有联接,就没有数据,就没有后面的故事。”刘赞称,新华三用六年时间把“联接”拆成可交付、可量化的动作:感知、网关、控制、处理、信息、服务。所有动作被封装进一条端到端产品链。
技术就绪并不意味着商业可行。新华三在内部提出一个“硬”标准,就是必须找到客户真正愿意买单的场景方案,通过大量实战检验,最终“产业治理、安全生产、双碳治理、企业治理、精益制造、供应链管理”这六大方案被大浪淘沙般地筛选出来了。
当六大场景完成从0到1,新华三提出把平台升级为“数智平台”。刘赞给出定义:“工业互联网解决‘联接和数据’,工业智能体解决‘智能决策和自主优化’,两者是双向奔赴,不是谁替代谁。”
新华三用“灵犀工业操作系统”作为数智平台的载体。这套系统把开发、协同、模型、执行四段流程封装为低代码平台,客户通过拖拉拽即可生成工业APP。实测数据显示,开发效率提升59%,运营成本下降70%,项目交付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3个月。
面对“AI大模型如何适配工业碎片化”的疑问,新华三给出五条方法论:交互智能化、知识结构化、流程嵌入化、任务模块化、迭代持续化。新华三的“智能工厂×数智平台”模式,强调了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服务的全方位赋能。“我们把智能化的事情在自己产品中去提升,然后在行业里去推广。”刘赞解释道。这一策略不仅涵盖了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,还包括了企业管理、供应链协同等多个层面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。
从中国走向世界,新华三输出工业智能新范式
除了在国内市场取得显著成绩外,新华三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。“我们现在已经在筹备国际化路线,并计划输出我们的工业互联网、工业智能能力。”
这一选择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。轻工行业,如家电、食品、纺织等,具有产品迭代快、生产线灵活、贴近消费端的特点,是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智能体解决方案的最佳试验场。更重要的是,大量中国轻工企业正加速海外建厂,它们迫切需要一套既能传承国内智能生产经验,又能适应本地化需求的数字化方案。新华三旨在为这些“走出去”的企业提供强大赋能,帮助他们不再是依靠传统的成本优势,而是凭借先进的数智化能力参与国际竞争。
“中国制造在海外靠的不是成本优势,而是方案优势。”刘赞强调。这一论断标志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:从输出“产品”到输出“能力”,从输出“硬件”到输出“软硬一体的智能解决方案”。新华三要输出的,是一套融合了其技术、知识与经验的“中国工业数智解决方案”。
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业互联网时代的需求,新华三提出了“博士下车间”的人才培养理念。“放下身段,进入生产车间,真正了解生产工艺和流程。”刘赞强调,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快地成长为行业专家,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”据了解,新华三还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了工业互联网学院,致力于培养既懂制造又懂数据的复合型人才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当中,积累实践经验。
“让每台设备会思考,每条产线自进化,每个企业拥有数字生命力。”正如刘赞所言,“左手把智能工厂做深做透,右手把数智平台做大做强,中间用智能体完成价值闭环。”这是新华三写给中国制造的注脚,也是工业互联网在AI时代的价值新范式。